无调和声完全入门指南

无调和声完全入门指南 无调和声完全入门指南

作曲通常是为了扩大限制。但是,当极限完全被打破时,作曲又会变成什么呢?换句话说:作曲家的作品能否不再被视为......音乐?

因为,《牛津词典》将歌剧定义为"一种 纯粹旋律节奏力量与叙事元素交织的音乐戏剧形式"。这似乎不适用于勋伯格的《月光皮埃罗》。好吧,我们可以继续称其为 "情节剧 "吗?)

前言

对于任何艺术家来说,作曲都是一个深刻的个人创作过程。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反映了他们的个性和艺术视野。

在开始创作过程时,艺术家会仔细考虑如何将各种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整体。通过构图风格,艺术家向观众传达自己的审美观和视角。

艺术家的构图风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反映出他们的个人成长和不断变化的影响。或者说,正是风格和构图的融合带来了艺术作品。每件作品都承载着艺术家的灵魂和独特的信息,供世人解读。

优秀的音乐作曲家总是拥有将自己的思想和经验转化为音乐杰作的独特能力。如今,现代作曲家们仍在不断突破音乐表达的界限。

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音乐是由调性中心定义的。在无调性中,作曲家将自己从特定调性的束缚以及随之而来的期望中解放出来。

它们可以平等地使用半音阶的所有十二个音,而不考虑传统调性和声的等级。

无调性缺乏明确的基调,这为独特创新的创作铺平了道路。

古典音乐

西方古典音乐有明确的调性(或调性中心,如果/当出现变调时)。

几乎所有的古典音乐作品都能找到一个强有力的调性中心。例如,在贝多芬广受欢迎的《第九交响曲》中,D 小调就起到了 "锚 "的作用。

这个例子说明了作曲家如何利用调性中心的概念来创造音乐的凝聚力和解决感。这并不是说半音阶不是古典音乐的基本要素。事实上,情况恰恰相反!

在古典音乐创作中,半音阶的使用引入了丰富而富有表现力的音乐色彩。它加深了选择的范围,使古典作品中的和声和乐章更加复杂。

功能和弦

正如我们在关于二声部音阶的文章中所指出的,和弦的概念在各个时代都有演变。调性音乐对和弦的定义更为严格,结构也更为严谨。

和弦功能性的概念与和弦的相互关系密切相关,和弦的相互关系是通过级数和和声快板确定的。

然而,单个和弦也能发挥功能,为旋律提供结构基础。因此,这完全取决于作曲家的技巧和意图。

熟练的作者可以通过一个和弦,假设不同的音乐背景,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情绪。学会用和弦来表达自己,的确是迈向音乐艺术的关键一步!

超越古典主义

二十世纪初,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Scriabin)和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等人开始在描述音乐时偏离传统的二度音阶。

他们的表现主义作品采用了富有表现力的半音主义,使用的和声、音阶和和弦几乎抛弃了传统的调性。

当你听到他们的作品时,你就能体会到他们是多么的精湛。他们充满激情的和弦行进和旋律挑战着听众的期望。

开始

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创新理念挑战着功能性和谐所剩无几的限制。

从传统和弦结构的角度观察,这种与传统方法的背离造成了连续和弦的不和谐和脱节。

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引入了无调性(atonality)和许多其他实验性技巧,进一步拓展了音乐的界限。在当时,"勋伯格风格 "是如此前卫,以至于有些人甚至不认为这是音乐,他的努力成为范式转变的典型范例。

他的自由无调性坚持完全摒弃传统和声概念,但并不严格规定传统和声概念的具体构成。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无调性作曲家是否只注重打破所有传统规则?

和声美学

与人们普遍的看法相反,谐调并不是 "反谐调"。它是一套独立的原则。虽然和声快板是 "禁止 "的,但无调性作曲家并不以乐曲的非调性 程度为美学基础。

没有传统的调性中心的确是无调性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的:在无调性作品中,作曲家刻意避免建立主调,从而导致各种和弦结构的动态表现。

这些原则催生了后来的 "第二维也纳学派"。阿诺德-勋伯格早先创作了《月光下的皮埃罗》来展示他的美学观点,他的学生阿尔班-伯格和安东-韦伯恩紧随其后,开始创作钢琴曲甚至组曲。

特别是他们的钢琴曲,显示出音乐的重心完全不同。在弹奏旋律或大调过门时,右手并没有 "飞 "起来。相反,他们的作品更注重音高和结构,因为他们让大调退居二线。

是的,在无调性音乐中,技巧(或者说:灵巧)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韦伯恩和伯格在他们老师提供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了音乐风格的发展。

Apex Years

序列音乐的出现与自由无调性音乐有很大不同。它依靠十二音技巧或音列来决定整个作品的旋律序列和连续和弦。

相应的作曲技法,当时被称为 "序列主义",通过第二维也纳学派的作品而获得瞩目。在作曲家们的推动下,无调性作品的创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勋伯格的得意门生(前面提到的阿尔班-伯格和安东-韦伯恩)站在了序列主义运动的最前沿。

他们开始采用严格的数学结构来组织自己的作品。他们的无调性作品通常利用上述十二音列来达到目的。

该系统要求使用半音阶的全部 12 个音调,但不能使用单个八度音调,而且严格来说与调性旋律(传统定义)没有任何相似之处。更具有挑战性的是,"行 "需要在没有音调重复的情况下发展。

因此,无调性音乐对演奏者来说也变得非常具有挑战性,尤其是带有声部的无调性作品。由于缺乏功能性和声参考,经验较少的声乐家往往需要进行专门练习,甚至背诵自己的声部。

序列主义对当代古典音乐世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无调性作品为进一步的作曲实验铺平了道路。

非维也纳人

如果认为无调性音乐与维也纳有关,或者只与西方有关,那就大错特错了。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Sergei Prokofiev)独立探索了这些概念,创作出了特别挑战传统歌剧结构的作品。他在斯克里亚宾和斯特拉文斯基建立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他的作品,就像阿尔班-伯格的歌剧沃采克》一样,随着旋律和节奏变得更加独立和复杂,主要结构元素也随之消解。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自由无调性既可以被认为是开始,也可以被认为是结束,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序列主义者之前和之后,无调性并不那么严格。

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甚至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的某些方面或选段在某种程度上是 "自由无调性 "的,这一点或许有人不敢苟同。

爵士乐

至少从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开始,甚至在他之后,每一位爵士音乐家都痴迷于如何扩展音调中心,如何 "重新定义音调"。这催生了酷爵士乐,尤其是模态爵士乐。

稍后,赫比-汉考克探索了当代古典音乐与爵士乐的融合--这是他创新精神的必然结果。他将节奏视为旋律不可分割的伙伴,创造出了突破性的作品。

这些关于旋律节奏张力的实验成为 20 世纪新音乐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

后果

无调性音乐并没有终结调性音乐或功能性和声。相反,它重新定义了概念、和弦、调性中心的定义、和弦的构成等。

今日调性音乐

当代功能性和声听起来......嗯......很丰富(至少可以这么说)。美学中既有无调性音乐的音高等级,也有调性中心。

当今的调性音乐也可以--而且确实--以无调性音乐为特色。或许是与无调性音乐 "相似",或许是受到无调性音乐的影响。这很自然,因为音乐就是音乐,关键在于作曲家的想法。

当今的无调性音乐?

同样,无调性音乐就是无调性音乐。当代无调性音乐确实存在,尽管你不会发现它有这样的名称(如"当代无调性音乐")。

阿诺德-勋伯格和之前的任何流派都与今天的流派大相径庭。"月光皮埃罗》无法与当今的无调性音乐相提并论。不过话又说回来:它也无法与潘德列茨基的 "广岛受难者挽歌 "相提并论,而那是在勋伯格逝世十年后才出现的作品......

重要的是,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为音乐界带来了新思想。这些关键性的想法,在电影或戏剧音乐领域尤为有用。是的:今天,所有人都同意,勋伯格的作品是--而且永远是--音乐!

专业品质的母带处理,让你的歌曲在几秒钟内栩栩如生!